一、我国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短板
一是政府对公共卫生支出不足。2010-2018年,尽管我国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从769亿元增至1975亿元,但公共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左右,占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20.84%减至2018年的12.92%。同时,疾控系统投入较低,疾控系统支出占公共卫生支出的比重不足1/5,占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2.85%降至2018年的2.39%。2018年,我国344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政支出仅为373.35亿元。
二是公共卫生人员规模不足且流失严重。2014-2018年,尽管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总数从87.5万增至88.3万,但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从6.41人减至6.34人。同时,由于公卫人员地位较低、待遇较差,我国疾控系统人员流失严重。2004-2018年,我国各级疾控机构人员总数从近21万人减至18.8万人,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从16万人减至14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的比重从3.72%减至1.47%,每万人口疾控人员从1.61人减至1.35人,万人疾控人员与美国(9.3人)、俄罗斯(13.8人)相比差距越拉越大。按照《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省(区、市)每万常住人口疾控人员1.75人的标准测算,我国疾控系统缺口5.64万人。
三是疾控系统职能和力量偏弱。一方面,目前我国各级疾控中心作为卫生健康部门下属事业单位,机构职能定位是技术指导支撑单位,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无决策权、无话语权、无处置权”,各级疾控中心既无权也无力协调共同承担疾病预防控制职责的其他同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相关医疗服务机构。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来,个别省份对大部分地级市及所有县级疾控中心与其他相关事业单位进行了撤并和优化整合,疾控系统出现了更加明显的边缘化倾向,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能动性不强。另一方面,疾控系统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配置不足。目前,我国通过相关部门认可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有50家左右,其中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共有28个,江西、宁夏、内蒙古等多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尚没有1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全国疾控系统没有一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2016年全国省级疾控中心规范化建设综合评价报告》评价结果显示,17个省级疾控机构A类检验项目达标率低于85%,11个省级疾控机构尚不具备106项水质全指标检测能力。省级疾控中心尚且如此,市县级疾控中心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
四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施配置不足。我国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资相对不足。2009-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量占总投资数量的80%,但投资规模占比仅为20%。一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尚不健全,硬件设施配置不足。以北京为例,北京现有3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4个没有实体机构,36个建筑面积未达标,186个没有编制床位。
五是传染病医院等专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不足。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中明显倾斜非传染性慢病,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停滞甚至倒退。截止2018年,我国共有专业传染病医院仅168个,传染病医院尚未实现市级行政单元全覆盖,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床位数40845张,占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比重仅为0.49%。同时,由于大多数传染病医院远离中心城区,工作生活不便,再加上专业性亏损,人员待遇较低,人才外流严重,传染病医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补齐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短板的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对公共卫生的主体责任,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公共卫生筹资机制。调整医疗卫生投入结构,大幅增加对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投入占比,补齐公共卫生设施短板。积极鼓励社会捐赠或资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试点推进医保资金、商业保险等购买疾病预防控制服务。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和能力培养,着力建设一支稳定专业高效的人才队伍。鼓励高校设立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学院,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通过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通过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激励力度、落实岗位补贴等举措,探索建立符合公共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优化工作激励机制,在不断培养和吸引人才的同时留住人才、发展好人才队伍。
三是改革疾控系统管理体制,强化疾控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配备。探索构建疾控系统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强化全国疾控系统“一盘棋”的同时,推动疾控机构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在病例报告、人员培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实现无缝衔接、高效协同。加强疾控系统对传染病等相关专科的统筹权限,明确疾控机构在特定情境和事项范围能够管理、组织和协调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为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动态信息支撑。开展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达标扩能工程,对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着力补齐基础建设短板,显著改善业务用房和仪器装备条件,规范配置隔离诊室和检测仪器设备。统筹全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布局,加快推进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检验检测移动实验室等平台,提升疾控机构检测检验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保障我国生物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四是实施强基创优提升行动,强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备配置和应急医用物质配备。加大城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补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短板。实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硬件配置标准,对覆盖范围较大、常住人口较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CT影像诊断设备、核酸提取仪等传染病检测仪器设备,同时,配备必要的紧急隔离帐篷、防护服、口罩等防护医用物质,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处理能力。
五是实施传染病医院能力提升工程,加大传染病医院和救治基地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一批传染病专科医院,实现传染病医院地级行政单元全覆盖,加大对存量传染病医院基本建设和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对传染病医院实行全额补贴。探索传染病医院实行平战结合的发展之路,在无疫情时,加强与综合医院横向联系,发展综合科室,加强医疗质量改进,提高医疗技术和科研学术水平。有疫情时,能够迅速转为专业隔离病区,对患者进行集中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