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告诉你:这5000多万贫困群众脱贫之路该怎么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4 18:16

大数据告诉你:这5000多万贫困群众脱贫之路该怎么走

中国新闻(原创)来源:央视网 2016年11月28日 17:54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2015年11月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一年来,全党全社会合力促脱贫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根,脱贫攻坚战各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首战之年捷报频传。

根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功脱贫的人口数为1442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较大的成绩。截至今年年初,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有5575万,目前全国还有829个贫困县,接下来的扶贫攻坚之路怎么走,让大数据来告诉你。

五年脱贫五千万精准帮扶路线图 

“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到十三五末的2020年,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实现2021建党百年的宏伟目标,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

国务院扶贫办的全国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提醒我们,今年年初全国的贫困人口还有5575万。

目前全国还有829个贫困县。在这张图上,颜色越深的贫困县,贫困的人数比例也就越高。

这是指数排名最高的前50个贫困县,光柱抬升得越高的地方,“硬骨头指数”就越高,这其中就包括从地震灾害走出来的云南省鲁甸县。

鲁甸地震之后,老乡们的头等大事就是盖房子。在贫困人数多、贫困比例高的新街镇,土地基本都是坡耕地,单靠种地收入不够,勤劳的乡亲们纷纷出门去打工。

鲁甸针对打工群众,重点开展培训。劳动技能越高的人,出门打工走得越远,收入也越高,不少贫困户三年左右盖完新房,甚至摆脱了贫困。

这张图,显示的是全国范围内的贫困人群务工情况。

能到省外务工的人只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5.9%,也就是最外边的这一小圈;在自己省里打工的老乡,占了14.6%。而剩下近80%的贫困人口,都还没走出土生土长的村庄。

看清这些贫困的分布和分级,国家制定出了精准扶贫的路线图。国家“十三五”规划推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将带领3000多万贫困百姓在家乡脱贫。同时,国家提出扶贫先扶“智”,加强职业教育,让1000万人学好一门手艺,凭本事吃饭。村庄里最需要关爱的,除了378万老乡,因疾病或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还有626万70岁以上的老人,这1000万父老乡亲,国家财政会来兜底,不让一个老乡掉队。走完这三步,近5000万足不出村的中国农民将摆脱贫困。

在“2021”建党百年到来之前,中国要带领最后5千万人口脱贫,这将超过全球其他国家过去30年脱贫人口的总和。

精准识别 绘制贫困人口“画像”

看清真贫,才能帮扶真贫。为了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了解清楚,国家建立起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两年间完成了贫困人口数据的精准统计。一个个贫困家庭的画像从模糊变得清晰。扶贫政策也找到了精准识别、对症下药的依据。

在全国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上的5575万贫困人口中,我们按照10岁一个年龄段来划分,41岁到50岁年龄段的贫困人口是最多的。从2015年来看,这个年龄段的贫困人口有900万左右,他们人过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脱贫压力最大。按年龄随机查询数据库,我们找到了41岁的徐冬雪。他生活在国家级贫困县吉林省白城通榆县。这一带的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十年九旱。老徐家全年收入也难以负担病重的两位家人。

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库中,仅老徐一家的情况就要录入上百项精细指标。系统很精准地把他家划入因病致贫的类型。白城依靠这些数据就能计算出当地的帮扶账单。

要扛起贫困家庭的负担,最终要让主要劳动力多赚钱。白城还推出了托管经营、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等增收举措。而在全国贫困家庭中,有46.25%没有劳动力和丧失劳动力的人。他们几乎全靠剩下的另一半家庭成员来负担。

仅仅在两年之前,我们还难以精准挖出各家各户的穷根。但依靠9000多万人口的数据库,我们看清了这本难念的经:目前,最主要的致贫原因是疾病,超过三成的贫困群众受到病痛困扰。紧随其后的分别是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残疾、孩子上学等原因。

近两年我国有3074万人脱贫。根据提取的脱贫人口各个年龄段的人数,叠加到他们的家庭结构数据交叉对比来看,可以发现:得分最高的,是家有16岁以下孩子的贫困户。当一百个孩子脱贫的时候,他们的家庭就有378人一起脱贫。近年来,我国瞄准占贫困户总数5%的因学致贫家庭,相继推出贫困家庭高中生免除学杂费、中高等职教育生活补贴等措施减少家庭教育支出,大大提高了教育扶贫的政策命中率。

针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2014年,财政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发文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针对贫困群体文化偏低、技能缺乏,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人社部推出“雨露计划”,栽培贫困家庭的年轻人,成长为创业就业的好苗子。大数据精准识别,正在为贫困家庭开出精准脱贫的良方。

精准帮扶 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必须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全国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显示,精准帮扶的政策,正在针对不同的贫困,开出不同的药方。全面小康路上,真正做到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1442万,这是2015年我国成功脱贫的人口数,他们分别来自500多万个家庭。精准帮扶如何针对这些家庭精准发力?河南濮阳把全国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与移动运营商对接,扶贫干部用手机实时更新上报贫困户信息。东碱场村的第一书记张振宇一边录入贫困户信息,一边查询对应的政策。

村民王玉才两年前还是贫困户,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靠传统种植入不敷出。去年第一书记上报了村里这批留守劳动力的数据,给他们要来了食用菌种植培训的脱贫政策,再配套金融扶贫贷款建起了大棚。

目前东碱场村里共有159家贫困户,到去年底,105户脱了贫,这其中除了46户靠政府组织外出打工脱贫,其余59户留守劳动力,全靠种植养殖帮扶政策。

精准帮扶,就是要让好的政策找到对的人。从全国来看,目前5500多万贫困人口分散在1700多万个家庭。在全国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上,我们提取1700万户主的数据,根据“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外出务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四项指标来打分,计算出了他们的得分。

这其中,得4分的不算多,有144万。得3分的是333万,如果加上得2分的377万人,就占到了贫困户主总数的49%。

剩下的另一半才是最令人担心的。“顶梁柱指数”里只得到1分的户主有354万,而0分的户主人数最多,是536万。

以去年为例,在已经脱贫的家庭中,得3分的人数最多,有134万;但如果比速度,拿到满分4分的79万户主跑得最快,脱贫率达到了35%。而一家之主得分越低,脱贫速度就越慢,最慢的脱贫率只有16%。要想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精准帮扶丝毫都不能打折扣。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现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以后每年至少减少1000万人,五年后贫困数字要归零。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每分钟我们就要帮助身边的20位同胞摆脱贫困。到2020年底,全国所有贫困县摘帽,中国全面迈入小康社会。不愁吃、不愁穿,是必须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也都人人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