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小卫星技术与应用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究员傅丹膺在题为《超低轨卫星发展与商业化应用》报告中指出,随着电推进、能源、电子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超低轨卫星长期在轨飞行的能力,超低轨卫星正逐步从技术验证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
据悉,超低轨道一般是指高度300公里以下的飞行轨道,具有轨域清洁、辐射剂量低、可便捷离轨等特点,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地球物理场高精度测量和低延时高速星地通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超低轨道部署卫星,可大幅提升载荷工作效能,降低卫星研制和发射成本。
傅丹膺指出,超低轨道是待开发空间战略资源,也面临大气阻尼、原子氧等难题。超低轨卫星要飞得低、飞得久、用得好,必须突破长期轨道维持、低阻力构型设计、原子氧防护技术三大关键技术。在高效电推进等技术快速发展的驱动下,目前国内超低轨科学研究、技术探索、高性能验证与试应用方向均在快速发展,即将出现中小规模的应用型星座。
“利用好超低轨道空间的优势,可以为我国开拓轨道资源、实现高效能航天器建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推动我国航天器向体系完备化、轨道资源利用合理化和商业化应用发展。”傅丹膺说。
据悉,本次小卫星技术与应用论坛由中国宇航学会先进小卫星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主办,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承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2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围绕“新概念小卫星技术及商业化发展”议题作报告,并交流了小卫星的新技术、新观点、新方法。
文、图/记者 贺喜梅
原标题:《超低轨卫星正从技术验证走向实际应用,中小规模应用型星座即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