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转型与发展战略
从1956年成立至今,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见证了新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每一次飞跃。从肩负机械工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历史使命,到成为国家授权的面向行业的技术开发基地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再到以提升中国装备制造水平为己任、引领中国装备制造技术,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风雨兼程,矢志不渝。
目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科研成果已经广泛应用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交通运输、信息产业、环境保护、能源、冶金和化工等众多领域,建立了全球化的市场和服务网络。在“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作用,提供了一批高、精、尖的高技术产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现有在职职工近4000余名,其中科技人员近3000名,两院院士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2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73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382名,高级工程师849名,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院的员工队伍充分体现了一个科技型企业的特征。
二、50年共性技术研究,硕果累累
作为面向全国机械科学和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基地,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面向行业提供支撑机械行业及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从事公益性行业技术工作。
到目前为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在22个方向取得科研成果及专利6320多项和数百项具有knowhow特征的、制造业需要的自主技术创新和集成技术创新成果,有能力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优质服务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其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近1500项,成为政府授权的面向行业的技术开发基地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以强大的科研力量和长期的工程技术服务为后盾,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为顾客提供了从技术到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案。每年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技术方案和咨询服务上万项,为企业创造并实现价值提供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提供先进产品和技术装备。应用技术创新成果,为航天工程、国防建设、三峡工程等提供优质服务,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院从事钛合金熔模铸造工艺的研究,并在国内率先建成拥有25公斤真空自耗凝壳炉的集科研、设备、试验为一体的钛铸造基地。在完成很多国家纵向课题的基础上,为我国航天工程提供了大量薄壁、大型、复杂钛合金产品,为“神舟飞船”(从“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提供了产品支持和技术保障。此外,还运用技术成果开拓市场,五年内累计完成产值8000余万元,出口创汇200余万美元。
基于共性技术研究雄厚的基础,我院为国家航天工程提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器关键试验装备。航天器回收着陆关键试验装备解决了航天器着陆缓冲子系统试验、抛防热大底盖试验、抛伞舱盖试验、全尺寸返回舱着陆冲击试验、降落伞试验等多种试验难题,完成了“神舟一号” 至“神舟六号”飞船的地面着陆试验等,均取得了圆满的试验结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院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江三峡二期工程液压启闭机电控系统”成套成果,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一些技术属于国内外首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主要指标国际领先。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院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等部委多项重点课题,致力于开展齿轮硬齿面技术的研究,达到国内技术最先进水平,在齿轮制造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转制后将技术优势很快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开发出多项成套的先进实用技术与工艺,在该市场中占有绝对竞争优势。目前已形成以硬齿面齿轮等大型专用装备关键部件为核心、具有全部知识产权的生产基地,可为用户提供数十种特殊订制硬齿面齿轮等大型专用装备关键部件成套服务。
三、建立区域合作战略联盟,探索发展新模式
1、与发达地区结盟,区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为了加强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加强了与经济发达区域的技术经济合作。2005年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与杭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浙江分院。浙江分院的成立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中央企业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谋求发展的重要实践,是与地方开展科技合作,实践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作出的有益探索。
在中小企业活跃、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建立浙江分院,可充分发挥浙江省的市场和资金优势,并且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技术和成果优势相结合,建立起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有利于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利于强化共性技术与产业化建设的能力,有利于加快建设行业科技进步与区域发展的网状工作新体系,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
本着“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产业、服务于企业”的原则,这种区域合作有利于提升杭州市、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我院的成果转化率,促进我院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可以促进区域优势产业不断升级,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浙江分院已成为我院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中心,装备制造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发展的目标是: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共性开发技术、集成化装备、系统解决方案、技术服务的最佳供应者,为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区域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成为我院在浙江省的制造业共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关键技术研发的基地、产业孵化和产业化基地。
浙江分院已承担“浙江省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任务,确定了平台建设主要内容:1个网站(机械装备制造技术网络服务系统)、3个工作站(企业诊断服务工作站、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站和人才培训服务工作站)和3个实验室(精密冲压与成形技术实验室、数字化控制技术实验室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技术实验室)。浙江省计划总经费投入约数千万元。我院已派出500余人次专家到分院指导工作,调研了杭州、温州、台州、金华、绍兴、宁波等6个地区12个城市近600家企业,已为200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浙江亚太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嘉隆公司、建德勇华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制动卡钳自动检测装配生产线、新型模具材料以及处理技术、轿车前后制动系统自动检测装配生产线等”进行了合作。
成功举办了“机械安全标准与装备制造业安全生产研讨会”、“热处理新技术装备操作人员培训班”、机床数控技术培训班”和“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班”、“现代工程材料发展论坛”,一年多来共培训各类人才600余人。
2、组建“西部技术创新联盟”,促进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
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及国家实施创新引导工程的需要,我院与甘肃省共建“西部技术创新联盟”,是甘肃利用科技的“溢出效应”,实现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我院在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信息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强大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服务优势,结合老工业基地甘肃较好的制造业基础、较强的机械制造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优势,共同建设一个涌动创新活力、集聚创新资源的高水平的区域性技术创新联盟。“西部技术创新联盟”在推进甘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支撑甘肃产业发展,辐射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制造业需求等方面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将成为西部制造科技自主创新的中心、吸引优秀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助推器。
“西部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目标:2010年目标是:将区域性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制造科技的创新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基地及吸纳和培训产业优秀人才的平台,在若干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带动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近期目标是:着眼于甘肃制造业创新能力提高的总体要求,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为制造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的区域性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架构,搭建西部地区制造业工程技术转移平台,初步实现合作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聚集,形成规模效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