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科技创新 实现青岛科技发展的新突破(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8 18:18

  2003年,青岛市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国家科技部的工作部署,立足青岛科技工作实际,努力彰显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围绕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强化措施,构建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培育高新技术领航产业群,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超常规、快速度、跨越式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青岛市科技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内容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和变革:科技工作改变以往科技项目“撒芝麻盐”的传统做法,实现了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实现了从抓单一、具体的科技项目到抓新兴科技产业的转变;实现了从着眼于地方科技工作任务到瞄准国家目标、争取国家级大项目的转变,把科技工作参照系放在全国范围内,使各项科技工作取得了有显示度的进展。市科技局2002年荣获人事部、科技部授予的“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2003年,全市首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大超过2002年的776.9亿元,同比增长32%。青岛市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一、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原始性创新、技术集成创新、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将才五大战略,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面向产业发展的塔型开发体系和激发型研发机制初步形成,科技工作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科研机构与企业创新发展的产业化链条已经形成,技术标准、政策法规、风险投资和科技中介服务配套体系日臻完善,软件、新材料、海洋科技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航产业群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科技管理部门已成为抓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综合职能部门。
  全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根据全市科技、经济发展需要,我市今年新建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使全市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9家。其中,我市在全国率先进行试点,依托海尔集团和海信集团分别建立的青岛市网络家电技术和青岛市智能信息系统两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是我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有益尝试。作为原始性创新重要基地的青岛市重点实验室,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一大“亮点”。目前市级重点实验室转化的成果超过80项,以实验室创新成果孵化的企业达14家,投资总额5.3亿元。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两年来转化科技成果13项,累计实现经济效益2.4亿元。由其主持建设的青岛市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开创了“项目+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成为我市新材料产业的示范“窗口”和集聚地。
  二、新科技税源经济大幅度提升
  通过深化改革,政府政策引导,广泛整合资金、资源,依托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园区建设,公共实验与测试等服务平台的建立,积极探索推动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发展和形成产业集群的途径,切实解决重点领域产业化“瓶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营造了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的软硬环境,科技活动的产出能力不断加强,一批大院大所与大企业结合而成的科技实体迅速发展壮大,大企业与大院大所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形成了若干投资上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科技实体,使诸多科技型企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显示出科技成果从重点实验室,到中试基地,再到产业化实体这一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生命力。2003年青岛市有47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完成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投资总额7.6亿元,注册资金4亿多元,已实现产值4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
  三、“国字号招牌”、“国字号项目”凸现活力
  继2002年取得“青岛市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多块 “国字号”牌子后,经过有效地组织协调,2003年青岛市又争取到“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海洋优良种苗产业基地”、“国家技术标准试点城市”、“国家‘863’计划产业基地”等9块“国字号”牌子。获得116项国家“863”项目、一批“973”计划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经费支持,共争取国家经费6.6亿元。
  目前,面向城市经济建设,承担国家级科技园区和重大新科技项目,执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已成为促进原始性创新,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聚集了技术、成果、人才效应和创新机制,提高了联合攻关和产业发展能力,带动了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新材料和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型产业迅猛发展,为科研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注入了活力,为工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2004年主要工作任务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以“一个核心目标、两个主攻方向、三大新兴产业、四项重要工作”为重点,面向产业化发展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2004年争取实现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
  一个核心目标:围绕提高科技原创力,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原始性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支持和鼓励创新主体选准创新切入点,突出重点实验室与中试基地结合的特色,为青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
  两个主攻方向: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和实施科技将才工程。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和优势产业创新支撑能力建设为重点,开展半岛城市群及青岛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织制定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半岛城市群科技部门合作联动,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
  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引进、跟进和创新有机结合,吸引、支持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在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及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以及致力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创业领军人物。
  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软件、新材料和新兴海洋科技产业,打造培育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新型载体。加快发展滨海软件产业带、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环胶洲湾新材料产业带和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扶持海水养殖种苗、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海洋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四项重要工作:重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加快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和国家科技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培育保护力度,提高我市专利申请总量,特别是具有原始性发明专利和国外专利的拥有量,提高技术创新储备。
  二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以建设国家技术标准试点城市为重点,加强我市技术标准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国际先进标准项目研制,引导企业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是完善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建设体系。围绕各类技术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科技风险投资、技术评估等科技中介组织建设,增强科技成果孵化功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推动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引导和组织国字号园区进入实质性运转,加快软件园、大学科技园、新材料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