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县级医院的信息化水平竟然这么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8 23:17

本月初发布的绩效考核“成绩单”显示,全国三级医院电子病历平均等级只有2.72级,引得业内人士一阵惊叹。如果他们看到日前发布的县级医院电子病历评级情况,估计会惊叹三连吧。

7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在官网发布《关于2019年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评估情况的通报》(下称《通报》)。在医院信息化方面,《通报》介绍:截至2018年底,已开展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评价的县级医院占比近60%,较上年增长约22个百分点。在开展分级评价的县级医院中,57.3%的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达到3级及以上,能够实现院内部门间数据交换,且有6家医院达到6级水平(其中东部3家、中部2家、西部1家),可实现院内全流程医疗数据闭环管理、高级医疗决策支持。

围绕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与互联网技术探索,健康界盘点了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几家县级医院。

1. 高州市人民医院“5G+AI远程心脏手术”

2015年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召开总结表彰会。会上,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茂生总结了医院2014年的医院工作。2014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医院构建了全院信息化互联的高速公路。一是硬件改造提速,一改升级前的经常死机、塞车现象,确保了全院网络不中断。二是软件互联共享,全院运行了护理电子病历、电子体温单、门诊电子病历、院感系统、病历质控系统等,医学检查检验全部联网,各系统间信息互通共享。医院的信息化系统改造升级获得成功,功能、安全和速度大为提升,制约医院发展的信息化瓶颈基本突破。

目前,高州市人民医院甚至应用上了5G开展远程手术。

2019年4月3日,广东高州市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共同成功完成了全国首台“5G+AI远程心脏腔镜手术”。

这场手术直播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外手术室发起,超高清手术画面实时传送至广东省人民医院会场大屏幕。通过5G高速连线,省人民医院远程为远在400公里外的高州市人民医院进行远程指导。现场画面时延低于30微秒,几乎同步进行,整体网速比4G相提升10倍

高州医院医护人员在观看5G远程心脏腔镜手术直播

省医郭惠明教授团队通过5G+4k高清设备实时观看指导手术全过程 

2019年5月24日,借助5G网络,一场远程微创介入指导手术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高州市人民医院开展。400多公里外的广州专家“现场”指导,高州医院肝胆外科联合肿瘤内科、超声科成功为一名肝胆管细胞癌复发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手术。

这是该院继4月初开展国内首场5G远程心脏腔镜手术直播后,第二次依托5G网络开展的远程手术。

两地专家制订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高州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据公众号《新智元》介绍,AI方面,这次手术使用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特聘顾问、圣母大学计算机系终身副教授史弋宇团队提供的全自动AI去噪以及建模软件,一键完成建模,耗费时间从2-6小时缩短至2分钟以内,并自动生成3D打印机可识别的3D数字心脏模型,直接用来打印出实体1:1心脏模型。

2. 瑞安市人民医院“人脸识别预填单系统”

除了通过电话、掌上瑞医APP等方式挂号外,2015年6月,瑞安市人民医院推出微信挂号。借助微信,患者第一时间可获取预约登记审核结果,通过公众号还能获得全流程服务,例如查询专家介绍、出诊安排、就诊流程、住院流程等信息。

基于信息化,医院进行了服务流程的再造,推出了自助办卡、预约签到、出入院办理、化验单打印、记账取药等一系列自助服务。除“诊间结算”服务外,电子病历系统、移动护理管理系统、院内感染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均帮助医院整合医疗数据,极大提高了医护工作效率。

2018年6月,温州市为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将AI技术引入医疗服务,瑞安市人民医院等10家机构率先启用人脸识别预填单系统。具体的流程是,先在机器上填写姓名、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再在镜头前录入脸部信息,系统把信息发送到公安部门验证,通过后,机器“吐”出一张含有身份标识的加密二维码,凭借这张码,可以去窗口或自助机预存款或看诊,全程操作只需几分钟。

图片来源:温州发布

通过近1年的准备,2019年12月瑞安市人民医院开通互联网专科护理门诊。已开展互联网+专科护理门诊服务包括静脉输液专科、伤口/造口专科、糖尿病护理、母婴护理等,第一批上线的临床护理专家共有9位,后期还将开展线上预约、线下护理的服务模式。

3. 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化病区建设”

太和县人民医院是安徽省唯一坐落在县城的三甲综合医院。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近年来太和县人民医院在“互联网+医疗”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该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8年,当年开始启动HIS建设工作,期间逐步建设CIS、EMR、LIS、PACS等信息系统。

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至2017年基本建成了以医护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2017年起医院转变信息化建设方向,启动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化病区建设工作。

2019年7月,据《工商导报》报道,该院在“互联网+医疗”建设中,着力打造业务软件、数字化医疗设备、网络平台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

一是以信息化为载体,优化服务流程,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1. 简化就诊流程。医院建立了预约诊疗服务平台,门诊挂号实施窗口、“健康太和”官方微信、医院官方网站及手机APP掌上太医等多渠道的门诊预约。

2.优化智能导诊。引进人工智能导医导诊机器人“晓医”,提供路线指引、就诊咨询、智能分诊等服务,支持声音、图像等多种交互方式,可拓展预约挂号、移动支付和医疗信息查询等功能。

二是以信息互联互通为抓手,创新服务方式,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 。

1. 打造数字病区。根据医疗、护理工作特点,建设涵盖移动医疗、医疗信息化、移动护理、智能化护理呼叫等系统的数字化病区。

2. 细化服务措施。上线智慧型“武器库”SPD系统,实现卫材精细化管理。引进智能化发药系统,上线门诊药房处方审核系统,开展合理用药监管。引进云胶片、云报告系统,影像检查结果通过短信链接或二维码扫描直接获取、长期存储,为转诊转院、分级诊疗提供移动电子数据。

3. 拓展服务外延。推出“互联网+院外护理”的家庭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家庭预约护理服务累计提供护理服务。同时开展“互联网+院外康复”服务,主要包括推拿、针灸、康复等三大类康复治疗。

4. 强化急诊急救时效。购置更新120急救中心调度指挥系统、手麻临床信息系统,保障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即时传输,120急救中心“微急救”微信平台上线启动,将“智慧急救惠民生”落到实处。

图片来源:太和县人民医院官网

2020年6月,太和县人民医院儿科上线“病房暖屏设备”。该设备安装在病人床旁,可以对不同专科患者提供专业的宣教功能,如儿科、肿瘤专科、肾脏专科等。

由于儿科住院患者年龄普遍偏小,住院期间情绪容易波动且会出现抵触治疗的行为。医院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前期进行了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引入该款设备,其操作简单且具有丰富的语音视听及娱乐功能,帮助小朋友舒缓紧张心情,积极配合住院治疗。

目前,太和县人民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化病区项目建设基本完成,打通了从病床到护士工作站最后的信息化道路,让患者在病区及床旁就可以轻松获得多项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让信息化成果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