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连着中南海--党中央与载人航天工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9 06:57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草案,还提出了分三个步骤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就在中国人造卫星躁动于母腹之中的时候,中国跨进了饥饿的年代。调整任务,收缩机构,停止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把力量先转移到探空火箭上去,成为当时正确的选择。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10年后的4月24日,西北大漠深处,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一个民族从此进入了航天时代。

  作为集中了众多高新技术的领域,载人航天,从来都是一个国家智慧和能力的制高点。

  在举国欢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上天的时候,科学家们就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航天。他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历史的脚步,终于走到了一个辉煌时刻??

  1999年11月20日清晨,西北大漠深处。

  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初冬袭人的寒风中兴奋地等待着这一时刻的来临。

  6时30分,随着指挥员“点火”命令的下达,大地震颤,烈焰喷腾,长征火箭托举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一号无人飞船腾空而起,直上云天……4年后的金秋时节,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向太空飞去。

  江泽民指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取得成功,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发展,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在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代表党中央郑重指出: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11年的实践证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自主创新建伟业??党中央的深情勉励,激励着中国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

  神舟遨太空,举国心相牵。

  2005年10月15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内,电子大屏幕上交替显示出神舟六号飞船飞行曲线和一组组技术参数,扬声器里不时传来控制中心与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进行联络的通话声。

  下午4时28分,胡锦涛来到这里,同正在太空飞行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的航天员进行实时通话,关切询问他们在太空中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情况,殷切勉励他们圆满完成任务。

  一个月后,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自强不息,自主创新??正是凭着这种勇气和精神,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奇迹般地在这块土地上变成了现实。

  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世界航天大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行进了30年。

  尽管我们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面对飞天路上的一系列挑战,党中央明确要求,我们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要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党中央始终关注着工程的进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工程进展汇报,到研制和发射现场看望科技人员,鼓励他们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奋起直追。

  1999年11月24日,江泽民、胡锦涛等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航天城,详细了解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试验情况,仔细观看了一天前刚刚从内蒙古着陆场运抵这里的飞船返回舱,亲切会见了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部分科技人员。

  2002年3月26日,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视察的江泽民会见了参加航天科技人员代表。谈到头一天晚上成功飞天的神舟三号飞船,江泽民说: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今后还要搞空间实验室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任重道远。他希望广大航天工作者再接再厉,开拓前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发射后,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按计划将在2003年的秋天举行。还在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将这项工作列入这一年的工作要点。10月14日下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刚一闭幕,胡锦涛就赶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连夜听取载人航天飞行准备工作情况汇报。次日凌晨,他又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为即将出征的航天员杨利伟壮行……

责编:赵德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