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盛科技:战略引领 投资驱动打造玻璃新材料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3 19:39

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盛科技”)是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集团”)的全资二级子公司,是中国建材集团玻璃新材料业务的重要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下,凯盛科技确立了以打造显示材料和应用材料、新能源材料、优质浮法玻璃及特种玻璃三大业务板块,以及中央应用研究院研发和工程服务平台的“3+1”战略布局。近年来,凯盛科技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工程链深度融合,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集研发、产业化、工程服务为一体的玻璃新材料科技型企业集团。

一、实施背景

(一)贯彻落实国企改革的要求

国有企业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国企经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包括“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这一重点改革任务。凯盛科技作为我国玻璃新材料行业的主力军,应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为抓手,坚守主责主业,以党建引领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改革赋能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二)玻璃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要求

玻璃新材料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能源、信息显示、绿色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材料。尽管我国玻璃产量多年来稳居全球第一,已成为全球第一玻璃制造大国,但我国玻璃行业发展仍面临结构性失衡。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传统浮法玻璃在淘汰落后产线和化解过剩产能方面虽取得积极成效,但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依然存在,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任重道远。高世代TFT-LCD玻璃、中硼硅药用玻璃、薄膜发电玻璃等新玻璃在核心工艺技术、关键装备、原料供应等方面仍较多依赖国外,亟需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加速国产装备替代,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第三代钙钛矿电池、OLED显示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对我国玻璃新材料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凯盛科技把握玻璃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及迫切需要,积极推动我国玻璃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步伐,全面提升基础研发到工程化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恰逢其时。

(三)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为推动玻璃新材料主业做大做强,凯盛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贯彻“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经营方略,先后联合重组了安徽华光、洛阳玻璃、中联玻璃、佳星玻璃、耀华玻璃等知名玻璃企业,通过积极整合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资源,大力推动传统浮法玻璃业务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一方面实现了部分企业的整合优化和扭亏为盈,另一方面凯盛科技企业经营规模实现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企业法人实体偏多,组织机构不清晰,管理角色错位,多个生产型企业由凯盛科技集团本部直接管理,各业务板块平台公司管理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传统浮法玻璃业务增长乏力。凯盛科技浮法玻璃业务分布在8家企业,存在同业竞争,规模效应未能有效发挥,且高端产品生产线不多,后续发展乏力问题突出;三是新兴业务体量尚小。近年来凯盛科技新玻璃产品虽不断增加,但新兴业务总体体量和市场份额偏低,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四是拳头产品不够突出。当前凯盛科技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还为数不多,能够进入世界舞台竞争的特色品牌产品凤毛麟角,着力培育和打造拳头产品刻不容缓;五是协同创新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近年来,依托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凯盛科技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但仍存在科技创新市场化协同程度不足、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脱节等问题,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高效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同时打通玻璃新材料从基础研发到工程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凯盛科技玻璃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举措

(一)确立发展战略,明晰发展方向

1、确立发展战略

战略选择对于企业发展,尤其是转型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凯盛科技始终坚持战略引领企业发展,依据形势变化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努力打造我国科研院所转型发展的排头兵。2014年,凯盛科技以新中国第一批成立的全国综合性甲级科研设计单位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为核心在北京成立,成为中国建材集团玻璃新材料的创新与产业平台。成立之初,面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中国建材集团新材料发展需求,凯盛科技结合自身业务,制定了“六五五”发展战略(如图1)。在“六五五”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凯盛科技立足科研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凯盛玻璃、凯盛材料、凯盛新能源、凯盛装备等产业,实现了由科研院所向科技型产业集团的转变。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建材集团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战略目标,对凯盛科技也提出新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要求。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指导下,凯盛科技遵循战略清晰、主业突出的原则,2020年初又进一步梳理制定“1336”战略规划(如图2),明确核心主业玻璃新材料,同时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玻璃新材料科技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定位。2020年6月,中国建材集团正式批复凯盛科技主业为玻璃新材料和应用材料,根据集团主业批复精神,凯盛科技以主业梳理带动战略梳理,以科改示范行动、中研院混改试点为契机,在“1336”战略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完善,2021年正式确立以打造显示材料和应用材料、新能源材料、优质浮法玻璃及特种玻璃三大业务板块,以及中央应用研究院研发和工程服务平台的玻璃新材料“3+1”战略布局(如图3,以下简称“3+1”战略布局),开启建设世界一流玻璃新材料企业的新征程。从“六五五”目标、“1336”规划到“3+1”布局,凯盛科技持续动态优化完善发展战略,清晰定位发展方向,为实现由科研院所向科技型企业集团的转变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图3:玻璃新材料“3+1”战略布局

2、明确战略落地方案

在明确“3+1”战略布局后,凯盛科技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谋划战略落地实施,在对国际国内宏观发展环境、玻璃行业发展趋势、行业标杆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刻分析和研判后,结合公司“十四五”规划目标,研究制订了各业务板块发展方案,明确三大产业及中央应用研究院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梳理制订业务板块整合方案和公司未来三年投融资计划,以顶层设计引领战略精准落地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速推进专业化整合,夯实发展基础

1、明确整合思路

经全面分析企业自身情况,对行业对标企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凯盛科技确定了以推动玻璃新材料“3+1”战略布局落地为目标,以推进各业务板块整合优化为实施路径的总体整合思路。拟通过实施专业化整合,一方面推进同质业务整合,解决同业竞争,另一方面不断引导资源要素向各业务板块核心企业集中,强化板块核心企业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管理效能,扎实高效推动“3+1”战略布局落实落地。

2、因企施策制订整合方案

通过对公司的组织架构、各板块企业现状及产业链进行全面梳理,凯盛科技制订了“一重组、三整合”的业务整合总方案,即推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与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的重组,完成中央应用研究院平台搭建,形成“研发和工程”双轮驱动、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开展三大业务板块整合,显示材料与应用材料板块以上市公司凯盛科技股份为核心、新能源材料板块以上市公司凯盛新能源股份为核心、优质浮法和特种玻璃板块以耀华集团为核心,通过整合将生产型企业归核至对应业务板块核心企业,促进协同效应、规模效应的有效发挥。整合过程中,因企施策选择整合方式,对于具备条件的企业,优先采用股权协议转让或无偿划转的方式,对于股权变动存在困难的企业,则灵活采用委托运营或股权托管等方式,先由板块核心企业统一管理,未来在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股权整合。

3、有序推进防范风险

专业化整合实施过程中除应采取适合的整合方式,还要注重防范各类风险。凯盛科技在实施整合过程中,各层级企业上下联动,统一思想,以推动凯盛科技“3+1”战略布局落地为共同目标,严格按照整合完成的时间节点要求倒排工作计划,确保整合项目快速高效实施,对于整合过程中涉及的人员安排、文化融合等问题,建立沟通机制妥善处理,有效防范了整合稳定风险。此外,在项目方案制订过程中,公司投资发展部协同财务部、法律合规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商会审,充分参考外部审计、评估、法律等中介机构的专业意见,逐一解决项目推进存在的问题,确保合法合规,有序推进。

(三)稳步开展投资项目,锻造发展实力

1、强化科技创新布局

国资委强调国资央企要紧紧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重点技术布局和全链条融合创新力度。凯盛科技立足中国建材集团打造“国之大材”,践行“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使命,围绕“四个面向”布局投资,始终以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企业自立自强,有力推动了我国玻璃工业的技术、产品、装备升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稳定量产世界最薄0.12mm超薄触控玻璃,自主开发国际领先的全流程化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两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并获得行业唯一中国工业大奖;面向经济主战场,主持研发国内首片浮法8.5代TFT-LCD液晶玻璃基板,开辟了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中国制造”的新纪元,成功亮相国家“十三五”创新成就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研发制造世界最高转换率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和世界首片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建成世界单体规模最大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形成了玻璃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全流程产业链;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攻克药用玻璃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难题,成功导入疫苗产业链,实现“做好一根玻璃管,守护国民健康生命线”。

2、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通过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并购,凯盛科技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做优玻璃新材料主业。对于传统产业,凯盛科技一方面通过加大对现有玻璃生产线升级改造的投资,不断推动浮法玻璃、光伏玻璃生产线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另一方面通过联合重组,整合外部资源,并购自贡新能源、漳州新能源、宜宾玻璃等公司,完善区域产业布局,扩大产能规模,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及行业话语权。新兴产业通过多样化投资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规模化,加大布局“卡脖子”战略新兴产业,补齐高端玻璃材料短板。例如,超薄柔性玻璃和高世代液晶基板玻璃采用投资自建生产线的方式,保障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可控;发电玻璃采用与地方政府开展股权合作的方式,先由政府成立项目公司代建、建成投产后回购股权,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支持和参与项目建设运营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合作共赢,对于凯盛科技自建生产线则由独立的业务平台公司进行统一运营管理,根据发展需求适时开展引战融资支持产业发展;中硼硅药用玻璃采用与民营资本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模式,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此外,为保障玻璃生产线原料供应安全,凯盛科技成立矿产资源平台公司整合现有硅砂生产基地,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通过股权并购、合资新设公司等方式积极整合外部优质矿产资源,持续增强基础原材料供应保障。为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通过股权收购,搭建全资控股的专业数智化建设平台凯盛数智,着力构建“智能装备-智慧工厂-大数据中心-智慧云平台”的全产业链,为企业实现生产运营的信息化、互联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供解决方案,为凯盛科技乃至整个玻璃新材料产业赋能。

3、协同构建产业生态

为构建全要素多领域的产业生态,战略性联盟行业企业和组织,打造利益共同体,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产业生态。2020年凯盛科技和所属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共同牵头设立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战略联盟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产学研用金”全产业链企业和机构,整合各方的科研力量和基础资源,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玻璃新材料协同创新策源地,专业从事全产业链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公共服务等,实现技术、产品、市场和资金的充分融合,形成“产学研用金”有机结合的创新机制和合作模式,服务于凯盛科技乃至我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充分发挥上市平台功能,增强发展动能

凯盛科技积极发挥旗下凯盛科技股份和凯盛新能源股份两家控股上市公司的引领带动和上市平台作用,不断强化显示材料与应用材料、新能源材料业务的发展动能。

1、发挥上市公司融资平台作用

2021和2022年先后完成凯盛新能源股份20亿规模和凯盛科技股份15亿规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项目,两次发行价格均远超发行底价,吸引深创投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UBD AG、JP Morgan等优质投资机构积极参与投资,获得资本市场充分认可。两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不仅有力支持了公司光伏玻璃、超薄柔性玻璃等项目建设,推动做大做强上市公司主业,同时还有效改善了两家上市公司资产和股权结构,提升了资产质量,促进公司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2、发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产业整合的平台作用

凯盛科技积极支持旗下上市公司围绕主业及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实施主业拓展和强链补链,通过资本运作将非上市优质资产注入控股上市公司,不断优化上市公司产业布局,促进价值实现,提升核心竞争力。2023年将两家主营应用材料产品的公司注入凯盛科技股份,有助于凯盛科技股份更好地实现产业链协同,更好地实现多种新材料产品联动向更多市场应用领域拓展,为凯盛科技股份应用材料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取得成效

(一)聚焦主业发展,“3+1”战略布局稳步落地

凯盛科技充分利用自身研发和产业化优势,抓住“新基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机遇,确立了“3+1”战略布局,明晰了发展赛道和目标,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在“3+1”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下,凯盛科技强化战略执行,通过实施专业化整合,搭建了边界清晰、产业链控制有力的三大主业平台,实现板块业务归核。在板块核心平台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下,各板块管理统一、运营一体,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激发规模效应,解决了同业竞争,形成了“高纯石英砂—高强度盖板玻璃、超薄玻璃基板、柔性玻璃—ITO导电玻璃—触控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触控一体化模组”新型显示产业链、“高应变点玻璃/背电极玻璃/光伏封装材料背板和面板玻璃—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发电玻璃、光伏组件—工程应用”新能源产业链、“石英砂-工程服务-优质浮法及特种玻璃原片、深加工产品”优质浮法玻璃产业链三大主产业链条,产业协同效应有效发挥。中央应用研究院完成重组,以科技研发做好凯盛科技创新链上游引领,以工程服务承担创新链下游产业转化重要功能,进一步服务公司主业做大做强。

(二)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工程链

凯盛科技按照“主体+联盟+互联网平台”的模式,打造玻璃新材料协同创新策源地,先后成立了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玻璃新材料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重大平台,进一步挖掘释放创新平台在集聚资源要素、催生创新成果上的积极作用。工程服务公司将凯盛科技先进技术成果应用在玻璃生产线中,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坚实保障,引领我国玻璃行业转型升级。此外,工程服务公司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玻璃新材料领域国际领先的总承包和技术服务方案解决商”为发展定位,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强化海外市场拓展,抢抓欧洲、中东及东亚地区光伏装机需求爆发、高端玻璃项目加速投建的机遇,玻璃工程服务业务全球第一。综上,凯盛科技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成果转化推动产品迭代,通过工程服务保障产业落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工程链的深度融合。

(三)经营效益稳中有进,组织结构更加精健

业务整合后,凯盛科技各业务板块内外部实现良好的业务协同、市场协同和区域协同,整合效应明显,各项业务发展迅速。显示材料与应用材料板块2021年首次迈上百亿级收入平台,特别是应用材料发展强劲,近两年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率均保持20%以上;新能源材料板块光伏玻璃产量跃升全球第三,业绩首次迈入50亿平台,效益根基不断稳固;优质浮法和特种玻璃板块完成企业整合后,优质浮法玻璃产能跻身全国前五,特种玻璃进入军工和高端汽车领域,2022年销售收入增长20倍。通过业务整合,凯盛科技进一步压缩管理层级,优化组织结构,2020-2022年三年压减法人43户,促进组织精健化。此外,凯盛科技稳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科改案例入选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改革创新案例集,并在国资委专项评估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

四、经验总结

凯盛科技的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实践,是企业通过强化战略和投资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探索,不仅为国企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做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战略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战略认同是战略执行的核心。在战略落地过程中,各层级企业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而是要从集团公司整体战略角度出发,落实战略举措,保持战略定力,从而确保公司整体战略的快速高效落地。凯盛科技在公司党委的带领下,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结合中国建材集团及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教育,培养了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水平一流的管理团队,在“3+1”战略布局落地中发挥了重要带头作用。同时在“3+1”战略布局确立后,凯盛科技通过内外部、多渠道、全方位的的战略宣贯,让企业上下形成战略高度认同,进而统一各方思想认识,企业内部形成鲜明而强烈的目标战略导向,有力推动了战略落地实施。

战略担当是战略执行的关键。战略执行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是经营发展中产生的,面对遇到的困难和矛盾,管理层做决策时的担当和作为,是战略能够执行好的关键。以凯盛科技将三家从事超薄电子显示玻璃业务的公司从凯盛新能源股份剥离并注入凯盛科技股份的项目为例,在制订交易方案时,选择了凯盛新能源股份先将3家公司股权转让至凯盛科技集团本部,再由集团本部转让给凯盛科技股份的方式,放弃了两家上市公司直接交易的方案。该整合交易以凯盛科技做桥梁过渡,可有效避免两家上市公司直接交易时,凯盛科技及关联方需回避表决带来的较大不确定性,确保了交易的顺利完成。同时,凯盛科技在此过程中也协助解决了标的企业存在的财务压力并实现一定增值,但这也增加了凯盛科技自身的压力。可以看出,为快速推动战略落地,保障整合的成功,减轻上市公司压力,凯盛科技管理层以大局为重,彰显责任担当。

战略时效是战略执行的保障。在战略确立后,要注重把握战略的时效性,强化战略执行,切实将“战略时效”转化为“战略实效”。凯盛科技2021年3月正式确定“3+1”战略布局及落地执行的路径方案,至2022年底已基本完成相关业务整合工作。期间2021年9月、2022年4月分别将阶段性的执行情况向中国建材集团党委、领导班子及外部董事做了汇报,充分反映出中国建材集团和凯盛科技自身对落实“3+1”战略布局时效性的高要求。在上述期间内,凯盛科技完成了中央应用研究院重组工作,同时把握住市场时机,先后成功完成2家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项目,并适时并购外部光伏玻璃企业,从而稳稳保持光伏玻璃行业前三的地位。凯盛科技在战略落地过程中,把握机遇、快速行动,实现了实现战略决策的高效落地。

(二)投资赋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投资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推动企业业务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工业企业,为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通过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要增强技改投资强度,还要把握好技改投资方向,引导资金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领域聚集。近年来,凯盛科技通过实施各类技改项目,着力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设备、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工艺和技术等方面实现国产化。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玻璃企业生产管理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传统玻璃生产线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二是通过加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培育发展新动能。凯盛科技积极推动我国玻璃产业向信息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产业领域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推动玻璃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以玻璃新材料为发展核心的各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并形成了上游以产业化目标做研发、中游以开发核心装备及系统为目标做中试、下游以建立产业运营机制做产业的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

三是通过推进全产业链投资,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凯盛科技三大业务板块均构建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同时中央应用研究院提供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工程服务的坚实保障,“3+1”有机连接,构建玻璃新材料产业生态圈,形成凯盛科技核心竞争力。

成果创造人:汤李炜、解长青、谢浏莎、张劲舒、丁巍、李萍、叶良恒、亢雪儿、王琪、陈思尧、相禹、王梓纯、宋赛鹰、杨晨露、付文博

本成果为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23(第七届)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中国企研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成果|凯盛科技:战略引领 投资驱动打造玻璃新材料高质量发展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