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代表委员纵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引出的战略话题
■苏煜尧
“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连日来,参加两会的军队代表委员在围绕强军兴军建言献策时,始终离不开“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这个话题,中国军网等军队权威媒体的报道几乎每天都涉及到这个话题。比如,3月7日推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我们阔步前行——代表委员纵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进展新成就》,某师侦察连指导员颜建刚代表、国防大学教授张彬委员等多人,就专门结合所在单位和个人的实践,畅谈自己的见解。再如,3月10日推出的《军队人大代表谈强军兴军》,宋善玉、江勇西绕、巨孝成等多位代表,纷纷围绕加强基层全域作战型指挥干部培养、健全完善特种作战人才培养保留机制、加强新质作战力量士官队伍建设,争相发表建议。
“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成为代表委员热点话题有何深意?
“兴业之道,要在得人!” 有军事专家分析说,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是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的决定性要素。未来战争,更加突出地表现为知识与知识的较量,人才与人才的对抗。当前,我军正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人才是最大的短板。因此,“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自然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那么,中国军队如何培养和造就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急需的新型军事人才呢?不少网友纷纷打听。这里,我们就通过《双重任务——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与你共同分享一下这个战略话题。
世界一流的军队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新型军事人才。要真正解决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问题,必须着眼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和完成双重历史任务的需要,切实把军事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培养和造就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急需的新型军事人才。
要明确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要按照军事人才的成长规律,结合当前军事人才队伍现状,科学论证,通盘筹划,及时制定军事人才培养规划。我军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应本着“急需什么人才就重点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着力建设一支“复合型”指挥管理干部队伍、一支“专家型”技术干部队伍、一支“一专多能型”技术士官队伍和一支“应用型”技术兵队伍,形成适应机械化、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群体。一方面,要加快复合型指挥人才和参谋人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既要懂军事又要懂技术;既要掌握机械化战争的特点,熟练运用传统的“物理空间”的火力打击手段,又要熟悉信息化作战的特点,掌握“信息空间”新型的作战指挥、战略战术,熟悉电子对抗并了解网络攻防、空间信息攻防等新型作战手段的使用。善于科学组合和综合运用诸军兵种力量,实施联合作战,实现由传统的单一军种指挥为主向诸军兵种联合指挥转变。同时,还要培养一大批联合作战需要的参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快专家型技术人才建设。重点培养站在科学前沿,能组织谋划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科学家队伍;培养精通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性能,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复杂难题的技术专家群体。
要探索开放式的军事人才培养途径。要坚持面向社会培养人才,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加速器”作用,利用地方高校、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对军队院校难以承训的专门技术人才,有计划地安排到科研院所培训和进修深造。依托相关军队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的“主渠道”,有计划地对军事人才进行短期培训和轮训。要突出“尖子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指挥控制人才培养,通过突出人才培养重点,带动军事人才整体素质提升。适时转变思维定势,从地方院校、工厂、科研单位引进部队急需的技术人才,对一时难以引进,部队建设又迫切需要的人才,可采取兼职制、合同制等形式,做好引智工作,促进部队军事人才协调发展。同时,要把军事人才继续教育纳入正常培训渠道,使其规范化、法规化,积极鼓励军事人员通过在职自学、业务进修、参加函授和各种短期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要构建良好的军事人才使用管理机制。在军事人才生成上,认真把握好人才成长源头。严格军事人才选送条件与程序,把牢军事人才入口关,从而使装备建设和装备使用保障急需的人才进入装备部门。在人才使用上,严格落实法规制度。根据军事人才的专业特长需求,合理安排技术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注重军事人才的梯次搭配,按照编制结构和比例,对军事人才按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能力和级别配备,形成高、中、低三个层次,保持老、中、青适当比例。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军事人才储备、使用方案,做到长远有规划、年度有安排、平时有调整,保持军事人才结构的合理性。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工作实绩与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与单位领导的政绩挂起钩来,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成长环境,使军事人才队伍稳定发展。适应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形势发展和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交流机制,特别是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军队工薪制度,提高福利待遇,建立与岗位、职责、业绩挂钩的分配机制。
要着力提高广大官兵的科技素质。在制定完善科学的人才政策,加快培养机械化、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广大官兵的科技素质。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官兵的科技素质非常重要。要普及机械化、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教育,使广大官兵具备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加大教育训练的科技含量,提高官兵驾驭高技术武器装备、打赢现代战争的能力。
我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方法路径说明,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无不依赖于层出不穷的军事人才。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知识与知识的较量,人才与人才的对抗,将成为一种新趋势。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确保我军有效履行担负的职能使命,必须下大力提升官兵素质,尤其要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健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急需的新型军事人才。
这同时也在告诉我们:面对国家安全领域发生的新变化,我军要在新军事革命中掌握主动,就必须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
这其实更是在叩问我们:抢占未来信息化战争制高点,中国军队如何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以下简称“两化”)建设步伐?加快“两化”建设步伐面临哪些突出问题?完成“两化”建设双重历史使命有什么战略途径?等等。
由解放军报社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双重任务——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系统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其中,重点对中国军队如何加快“两化”建设步伐,完成双重历史任务进行了权威解读。